国内新闻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新闻>焦点事件

“1元学理财”,对新骗局要有新治理手段

  据央视报道,如今大量名为“理财课”“财商课”的在线教学课程广告充斥在网络上,其中不乏“摆脱穷人思维”“1元学理财”等颇具诱惑力的广告语。北京一位张女士,去年12月就曾花一块钱加入“理财小白营”,结果被骗近万元。

  细看这些理财骗局,其实没什么新鲜的花样。无非是在各网络平台,投放具有夸张吸引力的广告,激发网友“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为0付出、少付出就能有大回报,等网友上钩之后,再通过种种话术,让人越陷越深,交的钱越来越多,最后一无所获。而当网友发现被骗,要么是找不到线下负责人,要么是“皮包公司”已经卷款跑路,因为维权成本太高,多数也就不了了之。

  针对这些骗局,提醒网友要擦亮眼睛、提高自身“免疫力”,当然是基于情理的本能反应。可是当骗局如此泛滥,仅仅“谴责受害者”显然不够,我们还需要问——这种肆无忌惮的骗局,为什么可以通行无阻,违法成本为何可以这么低?

  经常上网的想必都有体会,像这种“理财课”,在各大网络平台都很泛滥。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随处可见。不少粉丝众多的微信公众号,都曾推过类似的理财软文广告,其内容一看就有诈骗嫌疑。自媒体成为广告平台,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类广告为何泛滥。

  过去报纸、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管住机构媒体,基本就能从源头管住违规广告。可现在各种平台的发展,给自媒体提供更多表达机会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分散了责任,模糊了监管主体。比如一个自媒体推出有诈骗嫌疑的广告,其直接经营者和平台,各自该承担什么责任?尤其是当骗局“精细化”之后,这种责任就更不容易划分。

  就拿这些理财课来说,其骗局是逐步展开的。“1元学理财”,如果抠字眼的话,这些机构开始确实提供了相应的课程,虽然质量存疑,骗钱那是后续逐步进行的。骗子用“真实”的低成本课程和客户建立联系,然后再展开骗术坑害消费者。那么广告该怎么界定?自媒体和平台,又该承担多大的连带责任?

  显然,这是在拷问监管的智慧。自媒体时代,给商业创造了更多进步的可能,也制造了更多的灰色地带。比如之前还有报道,有些企业在电商平台发布的卖货广告,也存在虚假宣传。这类广告该怎么定性,平台有没有责任去一一核实入驻商家发布的广告真伪?这都是很细节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答案,实操中就会出现监管真空,消费者就可能掉进坑里。

  对央视曝光的那些个案展开追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尽快对这些“新型诈骗”进行分类研究,明确共性的监管疏漏点,明确自媒体经营者、网络平台、监管机构等各自的责任,用监管链条对阵诈骗链条,才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