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人综合阅读率97%,日均阅读超102分钟

  《2020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一座城市的精神品位与市民阅读氛围、水平紧密相关

  上海人综合阅读率97%,日均阅读超102分钟

  15日举行的2021年上海市全民阅读工作会议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展的《2020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这是申城就市民阅读状况连续进行的第9次调查,调查历时一年,多方面呈现上海市2020年度市民的阅读状况。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较高,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人数占总人数比率达97.04%,高出第17次(201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15.94个百分点。其中,纸质阅读率达96.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75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99.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22个百分点。去年,上海市民的日均阅读时长为102.17分钟,50.40%的上海市民纸质日读时长超过半小时;68.50%的市民数字日读时长超过半小时。

  从市民阅读支出上看,27.00%的人一年购买纸质书刊的支出在200元—500元之间,一年超过500元的占比为17.90%;数字阅读支出方面,200元以上的年数字阅读费用支出占比为15.85%。

  疫情期间,阅读尤其发挥了正向作用,认为阅读对缓解疫情引发的焦虑“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市民占比为51.80%和13.60%。

  此次调查经历专家讨论、预调查和正式实施三个阶段,发放问卷3100份,回收问卷2909份,问卷回收率为93.84%。从样本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基本兼顾上海市各区域市民,且样本区域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内环人群占比12.80%;内环到中环人群占比28.80%;中环到外环人群占比29.70%;外环以外人群占比28.80%。

  报告主要有以下发现——

  市民综合阅读率高

  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较高。综合阅读率,即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达97.04%。

  全民阅读在市民中的深入普及不仅体现在较高的阅读率层面。调查发现,市民阅读资源获取方式也较为多元,除网上购书及书店购买图书外,阅读网站获得资源已成为上海市民图书资源选择的最主要途径,同时,微信、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社交媒体渠道以及其他移动App平台也成为市民阅读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其次,市民阅读目的十分丰富,除满足兴趣需求、获取信息知识以外,工作学习需要、掌握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也成为市民选择阅读的重要原因。

  76.13%的上海市民对阅读的收获评价为“比较好”或“非常好”,20.28%的市民对阅读收获的评价一般,3.58%的市民对阅读的收获评价“比较小”或“非常小”。

  从年龄段上看,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体(55岁及以上)阅读收获评价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未成年人群体(17岁以下),第三位的是中年人群体(35岁—54岁),然后是青年人群体(18岁—34岁)。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阅读自我评价呈现出一条“微笑曲线”。

  日均阅读102.17分钟

  数据显示,上海市民的日均阅读时长为102.17分钟,50.40%上海市民纸质每日阅读时长超过半小时,68.50%的市民数字每日阅读时长超过半小时。总体而言,人们花在数字阅读上的时间高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日阅读时间越长,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之间的时长差距越大。

  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是市民阅读较为重要的场所,在不同阅读场所的选择上,“书房或客厅”“卧室”的占比均位列前三位。传统纸质阅读的群体中,书房或客厅(65.71%)的选择排在第一位。在数字阅读作为首要阅读形式的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阅读场所是交通工具(地铁、公交、火车、飞机等),可见,交通工具已成为市民数字阅读的重要空间。

  阅读的公共文化设施包含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及报刊栏等。总体上看,上海市民阅读时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较为分散,使用频率为“三个月1次”的占比最多,为18.30%,其次是“半年1次”(16.40%),“每月1次”(14.80%),“每月2—3次”(14.70%),“一年一次”(12.80%)等。对公共阅读设施使用满意度为“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市民占比仅有7.05%,“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为62.96%。

  人文社科书受青睐

  在纸质书种类的偏好上,上海市民选择阅读最多的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占比为26.44%,其次是文娱类(19.70%),科技类(10.97%),生活类(10.76%)、经管类(9.01%)。在电子书种类的偏好上,文娱类电子书选择最多,占比为27.50%,其次是人文社科类(19.10%),生活类(12.40%),资讯类(10.80%),科技类(10.40%)。

  深度阅读市民更偏爱纸质,而便利和免费成数字阅读选择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民选择纸质书阅读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需要深度阅读”和“需要反复阅读”,选择数字阅读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阅读内容更方便携带”以及“资源获取更便利”。收藏保存方便、具有权威性以及需要做读书笔记是选择纸质阅读的其他重要原因;费用少或免费、方便信息检索、更新速度快是选择数字阅读的其他主要原因。

  纸质阅读市民更愿花钱

  从市民的阅读支出上看,27.00%的人一年购买纸质书刊的支出在200元—500元之间,超过500元一年的占比为17.90%,只有10.70%的人纸质阅读支出为50元以下或没有。数字阅读的支出方面,33.90%的人只看免费的内容,200元以上的年数字阅读费用支出占比为15.85%。

  2020年上海市民的数字阅读率为99.52%,高于纸质阅读率(96.05%)3.47个百分点,说明数字阅读已经超越纸质阅读,成为最普及的阅读方式。其中,选择手机阅读的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网络在线阅读和使用电子阅读器(如Kindle)进行阅读,只有0.48%的市民从不进行数字阅读。

  市民进行有声阅读的主要渠道为移动有声(手机听书)APP平台,占比为56.60%,微信公众号语音推送成为市民进行有声阅读的第二选择,占比为13.30%。其次为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占比为6.8%。

  阅读缓解疫情焦虑

  阅读对市民在疫情期间的焦虑缓解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认为阅读对缓解疫情焦虑“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市民占比为51.80%和13.60%,只有10.10%的市民表示阅读对缓解自我对疫情的焦虑完全没有用。这可能与新冠疫情发生期间,市民阅读时间更加连续、阅读书刊时长有所增加、阅读书刊的目的也更加明确有关。

  为更深入了解市民的阅读行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认识阅读究竟在市民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价值,调查组将阅读意义划分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和“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探究市民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意义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阅读时长、阅读花费、阅读评价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均和阅读意义的三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市民的阅读时间越长、阅读花费越多、阅读评价越高以及公共文化设施使用频率越高,越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同时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的具体作用和独特价值。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