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环大学“最近一公里”以集聚之势崛起:无形的“中央智力区”如何激活策源力

  对标波士顿128“公路”、纽约“硅巷”,上海环大学“最近一公里”以集聚之势崛起

  无形的“中央智力区”如何激活策源力

  岁末年初,上海市闵行区的都市路,打通了多年未通的另一头,通达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园。

  看似一条市政道路开通,却让人想起世界名校周边的路,比如云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批高校,外围也有著名的128号半环形公路。作为高校知识溢出支撑区域,大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形成了高科技机构的集聚区,发展出与硅谷并驾齐驱的“128公路模式”。

  那么,在中国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当下,是否还有另一个“一流”在建?从环交大、环同济到环医学院校,上海何时出现世界一流的环大学创新区,崛起科技创新策源地?

  从“剑桥”到“剑川”都在创一流

  有意思的是,作为沪上最大的单体校园之一,方方正正的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却在北侧剑川路上存在一个校园墙外的“豁口”——那便是属于国家电投的人才学院。

  但在2020年底,这个“口子”通过合作办学方式“合龙”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成立上海交大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校企双方还签署《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体性共建中国重燃—上海交大重型燃气轮机先进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及材料集成设计与加工联合实验室。

  这成为环交大一带,尤其是剑川路上的最新科技机构。此地往西不远处,就是同样紧贴校园、意在“从0到1”、在孵企业500家左右的“零号湾”孵化器。如今,上海市科委、闵行区、交大三方达成共识,以5年前投建的这幢大楼为名,合力筑造“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构建“环交大”双创升级版。

  大院大校,金窝孵蛋。只要穿越查尔斯河,就是与波士顿城隔河相望的剑桥市,而剑桥创新中心(CIC)正是波士顿最大的综合型孵化器。同在5年前,当中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此创设中美企业创新中心时,前来“站台”的马萨诸塞州新任州长就坦陈,“不是马萨诸塞州吸引着你们,而是哈佛、麻省理工吸引着你们。”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也笑言,“当然,这里是剑桥最核心的创新区,稍远地方的房租就会低一半。”不过,这样就会失去微软、IBM等一街之隔的“好邻居”,并远离世界顶尖学府的创新人才以及创业者。

  从剑桥到剑川,依托“大零号湾”建设,剑川路开放街区呼之欲出。“大零号湾”专项办公室副主任、地方合作办副主任罗金才介绍,剑川路沿线按照创新创业、特色展示、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全链条功能布局,形成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实现高密度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之后逐渐拓展到17平方公里范围,打造上海科创南部新高地;进而辐射到闵行南部68平方公里范围,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示范效应。按三步走规划,到2035年跻身全球一流环大学创新区行列,成为全球主要的颠覆性技术策源点和新兴产业孕育地。

  从最先到最后一公里的高估值

  大城市中,大学城里,就无法产生“硅谷”吗?事实上,纽约近年也出现了“硅巷”。在纽约大学以南的曼哈顿下城区,互联网化的科技公司“隐于市”,这样的“园区”并没有物理边界,也没有官方挂牌,却在有形的CBD中央商务区之外形成了无形的“中央智力区”。

  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执行副总裁尤恩·罗伯特森将“硅巷”称为“东岸模式”,而把“硅谷”称作“西岸模式”。在他看来,“东岸模式”在于运用“互联网+”的轻资产技术提供解决方案。或许,前者的模式更值得上海关注。

  同处于中心城区的同济大学周边,包括赤峰路、密云路、中山北二路、江浦路、控江路、大连路、四平路等合围的2.6平方公里核心区,正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核心圈层。同济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透露,截至2020年年底,同济科技园注册企业数量达2500余家,同比增长8%以上,行业分布主要涉及现代设计、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据预计,2020年“环同济”全年产值有望实现500亿元的大体量。大学科技园一头连着学界,一头连着业界……把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为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才能在基础理论突破上跑出“最先一公里”,在创新成果转化中跑好“最后一公里”。

  市委市政府日前公布意见,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这其中,人工智能助攻可能远不止“一臂之力”,AI当仁不让成为当前环大学“最近一公里”的热点题材,并以辐射状服务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

  譬如“零号湾”在孵企业上海天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业不到5年,深耕城市交通治理和公共安全两大智能应用场景,不仅成功接管杭州高架100个信号灯,让高架日常平均提速20%,通行流量增加15%,还作为核心系统建设单位,助力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上线。市场自有估价,他们现已完成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2.5亿元。

  从老校到新校与企业做“邻居”

  产业带与大学带的协调共生关系,可以持续布局、调整与加强。

  回到波士顿本埠,长木医疗产业区距离城市中心点大约七八站地铁,街上随时见得到身着白大褂的大夫。哈佛大学医学院华裔学者刘晓雯在上班的一路上,会走过医学院附属的4家医院,以及与之毗邻的相关研发机构20家左右。“能叫得出名字的跨国制药公司,几乎都在这里建立研发中心,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医科圣地集聚了4万多名科研人员和近2万名学子。

  事实上,沪上医学院校及其周边相关行业也出现一定集聚之势,并且“合作愉快”。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与之为邻的上海健康医学院拥有3片“品”字形相连的校园,分别是北苑、南苑和新南苑。他们的隔壁邻居就是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洁净厂区,与南苑校园内超过1万平方米建面的影像大楼,只隔一条天雄路相望。

  于是,校企“串门”自然而然发生,前期西门子方面向学校捐赠了CT、数字胃肠X线机等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用于“家门口”实操教学。校长黄钢教授表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是全市唯一以临床影像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本科专业,首届毕业生100%就业。双方更深的合作在于,西门子专家加盟校内专业课程,与高校师资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行业领先的影像技术植入教学内容。最近还在进一步对接,希望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拓展合作。

  不但如此,这一个多月来,其他医学名校也在向国际医学园区以及张江科学城“靠拢”。就在上海健康医学院以南几个路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工程也在天雄路开建,新校园占地总面积约435亩,一期招生规模约9000人。至此,沪上复旦、交大、同济、中医大、健康医学院等几大医学院校,在浦东浦西实现平衡布局,各占半壁江山。

  “一流高校做标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近日在张江校区设立。新楼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等3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机构为核心建设,立起全球传统医学总部的旗帜,与张江药谷的生态链“中西医结合”,服务于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964
收藏
分享